玉溪特色美食背后的故事,你知道几个?

随便起一个被 2019-05-31 14:01:40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玉溪的美食和这块土地一样 无处不散发着迷人的气息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 上到皇宫贡品下到田间地头 诞生出一样又一样的人间美味 这些美食都有自己的历史故事和传说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普及一下 部分玉溪美食背后的历史故事 让我们做个有文化的吃货 凉米线 凉米线的故事 陈表(公元1490年——1573年),玉溪

玉溪的美食和这块土地一样

无处不散发着迷人的气息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

上到皇宫贡品下到田间地头

诞生出一样又一样的人间美味

这些美食都有自己的历史故事和传说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普及一下

部分玉溪美食背后的历史故事

让我们做个有文化的吃货

凉米线

凉米线的故事

陈表(公元1490年——1573年),玉溪北城人,是玉溪历史上排名前列位进士,担任过明朝嘉靖皇帝的“钦差大臣”,任浙江道监察御史,有“铁面御史”之称。嘉靖十七年(1538年)回到玉溪,他为家乡做了两件大事:排名前列件事联合父老乡绅,呈请明穆宗隆庆批准,办起了州办官学,结束了玉溪没有官学的历史;第二件是兴修水利,泽及子孙。

陈表除了是玉溪文化教育的先驱,还在兴修水利方面做出了杰出的成就,他自己筹钱,凿灵照山下石岗十余丈,由隧道引撒喇河水灌田,沿用至今,受到了村民的称赞。据民间传说,玉溪凉米线的发明与陈表有关。当年,陈表带领乡亲兴修水利,每天非常辛苦。陈表就想,滇中气候温和,适宜吃酸凉食品,就取新鲜米线,加入一块豌豆粉、香菜、芝麻、蒜泥、酱油、姜水、酸醋等,再放韭菜、辣椒、花椒油等制成凉米线。送上山后,大家劳动疲劳,见到酸辣的东西,胃口大开,吃了后觉得味道清凉爽口,香郁鲜美,醒脑提神。凉米线卤携带方便,由此传开,成为人们上山劳动,下田耕作,上街赶集时较为理想的美味佳肴。

鳝鱼米线

鳝鱼米线的故事

民间流传一个故事:很久以前,有户穷苦人家晚年得子,亲朋纷纷前来祝贺。可是,他家穷得半年没吃肉,只有些许米线,但哪来的米线“帽子”呢,急得没法,老人就捉了些鳝鱼来做“帽子”待客。谁知,米线一端上桌,香味四溢,客人们尝了后赞不绝口,连问这种米线叫什么名字,主人随口答道:“鳝鱼米线”。从此,鳝鱼米线便逐渐流传开了。

三道菜

三道菜的故事

在风光如画的江川坝子中,有一个叫左卫的美丽村子,村里世代居住着李氏人家,一天李氏兄弟两碰到一个落魄的书生,三人一见如故,三天中李氏兄弟都以极具特色的家庭风味款待他,一天一道菜,三天三道菜。三年后李家收到了一封来自遥远异邦的信,写信人就是当年的书生,而今投身时代洪流,成了一名报国救民的的仁人志士。读罢来信,李家兄弟恭恭敬敬香朝天而拜,认认真真揣摩家传三道菜技艺。然后修台筑灶,添盅置盘;饲羊育鸡,下湖捕鱼,正式开始了三道菜的传承。

盐水鱼

盐水鱼的故事

康熙年间,滇臣赵氏回乡省亲曾带抚仙湖特产盐水鱼返京,一日退朝在家款待同僚,席间盛上盐水鱼,香溢四方,众人盛赞味美。恰逢天子巡游至墙外,忽闻异香扑鼻,探知乃院内传出此香,即进院详查,群臣跪迎,天子责道:众爱卿聚此品何佳肴?竟不怕朕问尔等欺君之罪?滇臣急献盐水鱼,奏曰:此乃微臣家乡土产,不敢上献。天子尝而不言,半晌方道:此物只应天上有,人间怎得几回尝?当为贡品!此后,盐水鱼被列为贡品,每岁上贡。

太极鳝鱼

太极鳝鱼的历史故事

传说在元代太极鳝鱼是滇南蒙古军中的一道美食,蒙古兵在曲陀关驻扎时,常到通海境内的杞湖畔牧马,顺便也就掌握了逮黄鳝(当地方言)的本领,黄鳝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新鲜食品,怎么吃一条鳝鱼,没人告诉他们,因为蒙古人把汉人和其他少数民族分成了三六九等,关系搞得很糟,杞湖边的村庄动不动还会发生“杀鞑子(蒙古人)”的事件。无奈之下这些蒙古大兵用荷叶包着、涂上泥巴,活跳跳的黄鳝投到火堆里烤,烤熟后,大兵们发现这种食物奇香无比,更为奇特的是,鳝鱼全部曲蜷成一个圈,看着有点像太极图案,于是“太极鳝鱼“的名字就叫开了。

铜炊锅

通海炊锅的历史故事

相传,铜炊锅的出现,与元世祖忽必烈有关。元朝,忽必烈率大军征讨云南,战场上,忽必烈要厨子煮羊肉,但军情紧急,来不及把羊肉煮熟,厨子就把羊肉切成薄片,在滚汤里一涮就熟,忽必烈吃后大喜,涮羊肉就此诞生。忽必烈打下云南,常吃涮羊肉,他用云南盛产的铜,制成当时蒙古头盔模样的炊锅来涮羊肉,这个把锅灶连为一体的炊具,很适合行军旅行,一种特殊的铜质炊具就这样诞生了。

豆末糖

豆末糖的故事

豆末糖的形成到成品,都很偶然,是古人在行军途中得到启发后,经过几代人的加工改良而成的。相传为蒙古铁骑所创。骁勇彪悍的蒙古铁骑在长期征战、远程奔袭中,不能携带更多的食物,只好将青稞、大豆捣成面与潮湿的红糖放在干粮袋内。颠簸中,炒面将红糖一层一层裹起来形成块状,此为豆末糖之雏形也。公元1252年,元世祖忽必烈率部南征,屯兵曲陀关统辖南疆,此糖遂流入通海,制作工艺由当代名师代代相传改进提高。蒙古族大军入云南后,他们同样喜欢用它作零食。在他们的驻地,这一做法简单的零食,逐渐为其他民族所效法,大家也乐意用它作为上山下海劳作完后充饥的干粮。就这样,在辗转相传中,人们不断加工改进,终于成了一种美食,被人们冠以“豆末糖”之名。清中期,豆末糖制作业(原河西县九龙镇)批量生产,一时闻名遐迩。时至今日,已逾七百五十余载,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戛洒汤锅

戛洒汤锅的历史故事

新平戛洒自古以来就是茶马古道途经的重镇,是连接景东、镇沅、双柏等五县的通道。其汤锅因马帮而出名,成了令过往商贾难以忘怀的美味佳肴。茶马古道兴盛时期,每天都会有大批的马帮在戛洒江边会合,稍作歇息,宰牛烹制美味的牛汤锅,然后一起大快朵颐,一天就要吃掉无数头牛。不只是填饱了肚子,也是慰藉灵魂的使者,汤锅的丰盛和美味,让马帮人风里来雨里去的辛苦,和一路上日夜兼程、风餐露宿的辛酸,全都随着汤锅中袅袅升起的蒸气,抛在了脑后、化为了乌有,剩下的只有饱餐一顿后简单满足的幸福感。

宁州香肠

宁州香肠的故事

提起滇味风干香肠,不得不提这样两个人,那就是朱家宝和慈禧。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城,慈禧仓惶逃离北京前往西安,经过保定时舟车劳顿饥寒交迫,时任保定知府的宁州人朱家宝,为落难慈禧献上了一桌宁州家宴,慈禧吃过大为赞赏,尤其对宁州的风干香肠赞不绝口。没想到,战败议和回到北京后,慈禧居然一直对朱家宝献上的滇味风干香肠念念不忘,不但钦定此物为宫廷贡品,更是干脆叫了一个宁州厨子进宫,专门给自己烹饪这道美食。能让尝遍天下珍馐的慈禧回味无穷,这滇味风干香肠的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舂鸡

舂鸡的传说

有一年,西乡坝的一位老奶奶牙齿掉光了,吃什么东西都不方便,她儿子就用嘴把东西嚼碎了喂她,就像小时候母亲喂他一样。然而有一天,儿子生病了,他怕自己的病传染给母亲,再也不敢嚼东西喂她,怎么办呢?正当他一筹莫展的时候,他看到了家门前的石头,他灵机一动,搬了一大一小两块石头到家里,把它们洗干净,把吃的东西放在大石头上,用小石头敲碎了喂母亲。左邻右舍看见了,对这个孝子赞不绝口,并且都学着他敲碎食物给家里的老人吃。一传十,十传百,这一方法就这样流传开来,并最后演变成了现在的舂菜系列。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