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江市坚决打好抚仙湖保护治理攻坚战——守护万顷碧波

随便起一个被 2021-02-05 14:14:32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澄江水似碧醍醐,万顷烟波际绿芜。只少楼台相掩映,天然图画胜西湖。”明代诗人杨慎笔下的抚仙湖“胜西湖”,读起来令人充满遐想。 近年来,澄江市坚决打好抚仙湖保护治理攻坚战,稳定保持抚仙湖Ⅰ类水质,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和流域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成为我国湖泊保护的典范。 澄江市立足当前,落实河(湖)长制,

“澄江水似碧醍醐,万顷烟波际绿芜。只少楼台相掩映,天然图画胜西湖。”明代诗人杨慎笔下的抚仙湖“胜西湖”,读起来令人充满遐想。

近年来,澄江市坚决打好抚仙湖保护治理攻坚战,稳定保持抚仙湖Ⅰ类水质,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和流域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成为我国湖泊保护的典范。

澄江市立足当前,落实河(湖)长制,开展河道治理,实施一次性环湖截污治污工程、15.17万亩“森林抚仙湖”项目和径流区5.8万亩土地流转、休耕轮作,根治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确保“不让一滴污水流入抚仙湖”,为国家守护好这一池战略水资源;着眼长远,跳出“靠水吃水”“环湖造城”怪圈,先后实施3万余人生态移民搬迁,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生态农业和观光休闲产业,促进排名前列、第三产业融合发展,探索出一条绿色发展之路。

多措并举守护一泓净水

2020年4月的一天早上,澄江市河长办信息化管理员郭柱华像往常一样,通过信息化平台视频监控系统巡查抚仙湖主要入湖河道及水库情况。突然,他发现某水库视频画面有异样,在后台放大画面,郭柱华看到在水库出水涵洞及内坝坡边缘,漂浮着宽约3米、长约90米的一片疑似“蓝藻”。

该水库是澄江市区的主要水源地之一,水库水质的好坏将影响到群众的生产生活和抚仙湖的保护。澄江市河长办随即以巡河通报形式,通过巡河软件将此事报告河长,制定河长交办单,由河长签发后交由各相关职能部门办理。

该交办单要求,由玉溪市生态环境局澄江分局对出现藻类情况进行取样分析,制定解决方案;由澄江市水利局对出现的藻类进行打捞;由澄江市河长办对工作落实情况进行跟踪督查并上报落实情况。交办单发出后,各相关部门当日就完成了各自工作。

近年来,澄江市把抚仙湖保护治理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党政主要领导挂帅,组织推进,确保守土有责、守土负责,以铁腕执法落实好河(湖)长制,实现“河长治”。

每一条河道都由党政领导来当“管家”,层层压实责任。河长制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联动,由河长办统筹推进工作,再配套全面建立澄江市、镇(街道)二级督察体系和责任考核体系、激励与问责机制和社会参与监督体系,让河长制工作得以落实,保障了抚仙湖入湖河道的管护质量和水质要求,实现“不让一滴污水流入抚仙湖”的承诺。

随着生态保护力度持续加大,一些与生态文明建设不相适应的深层次问题摆在了玉溪市委、市政府面前。为解决这些问题,玉溪市加快构建完善长效管理体系,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抚仙湖保护制度和措施。调整优化湖泊管理体制,全面整合水资源保护治理的领导决策机构及职能,抚仙湖径流区实现统一托管,成立了生态文明建设、生态城镇建设管理、金融工作和“高原湖泊卫士”党群等4个工作委员会,统筹抚仙湖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九龙治水”困局逐步破解,湖泊统管统治统护新格局初步形成。

通过推进系统治理,促使从单一治湖向全方位环境保护转变。“十三五”期间,《云南省抚仙湖保护条例》修订实施,抚仙湖径流区实现集中统一管理,抚仙湖保护和科学利用专项规划编制完成。累计投入资金300余亿元,抚仙湖保护治理全面转向标本兼治、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新阶段。三年“雷霆行动”全面完成,整改问题184个。完成323个各类环保督察问题整改。完成一级核心区2.8万人生态移民搬迁,38家中央和省、市、县属企事业单位全面退出。39家工矿企业退出径流区,实现坝区耕地休耕轮作8.6万亩,植树造林15.17万亩。全面落实河长制,治理河道103条。建成污水处理厂4座,铺设雨污管道450公里。城乡垃圾处理率和污水处理率分别达100%和95.2%。完成山水林田湖草项目25个,“十三五”水污染防治项目28个。

在生态保护与产业调整中走出扶贫新路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澄江市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排名前列民生工程,坚持党建引领,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强化生态扶贫、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促进稳定脱贫、可持续脱贫,脱贫攻坚巩固提升取得决定性进展。

2020年,澄江市14个贫困行政村全部脱贫出列,建档立卡贫困户2340户7371人全部脱贫。

澄江市海口镇永和村坡陡弯急,产业单一,此前村民只能在石头缝里“见缝插针”种植作物,收获甚少。2014年,该村被列为澄江市14个贫困行政村之一。

永和村党总支排名前列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张富介绍,近年来,由于坝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蔬菜种植向山区转移,村党总支及村委会积极引导村民大力发展韭菜、菜豌豆等产业,去年仅种植韭菜一项,便为村里带来人均19000元的收入。2017年,该村退出贫困村目前,永和村除了种植业,还发展养殖业,村民安居乐业,实现脱贫致富。

永和村是澄江市因地制宜,靠发展优势产业实现稳定脱贫的一个典型。

据澄江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澄江市耕地面积22.7万亩,人均耕地1.07亩,人地矛盾突出。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抚仙湖保护治理面临的压力增大,经济发展可选择的半径较小、路径减少,保护与发展的矛盾较为突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排名前列、三产业融合发展制约因素较多,客观上给脱贫攻坚工作增加了难度。

为切实削减农业面源污染负荷,有效保持抚仙湖Ⅰ类水质,近年来,澄江市实施土地流转、休耕轮作,生态移民搬迁、退耕还林、截污治污三个“一次性”工程,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原特色生态观光农业、循环农业,紧紧围绕蓝莓、荷藕、大樱桃、核桃等优势产业,发展民营经济、庄园经济,促进排名前列、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脱贫攻坚巩固提升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澄江市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流域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大力调优一产,制定抚仙湖流域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推进抚仙湖5.8万亩重度污染区耕地休耕轮作,大力发展节水节肥节药农作物和具有净化功能的水生作物,着力打造绿色食品牌。倾力退出二产,转变高污染高能耗发展方式,大力整顿“散乱污”企业,严禁有污染的企业进入湖泊径流区,抚仙湖径流区工矿企业全部退出。全力发展三产,围绕把澄江打造成为三个国际城市发展定位,全力提升抚仙湖品牌影响力。加大就业扶持,推动沿湖群众转型就业。

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乡村振兴道路

澄江市干部群众形成共识,牺牲短期利益,换取抚仙湖水长清。但短期内的“阵痛”带来一系列问题。实施土地流转休耕轮作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数万农民面临“失业”风险。如何让他们尽快适应转型,加快乡村振兴步伐,成为澄江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新任务。

位于抚仙湖畔的小湾村在土地流转后,通过党建引领产业结构调整,昔日乡村烤棚变成高端民宿,山间水窖变露天泳池,成功培育成远近闻名的特色民宿示范村。澄江市动员党员群众学习经营管理、服务技能,配合在小湾社区范围内落地的各个项目吸引游客,利用优势资源自主经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目前已投入运营的民宿客栈有50余家,全年接待游客数量达100余万人次。

离抚仙湖相对较远的龙街街道朱家山村则发挥党组织的协调组织优势,让产业发展组织化。通过“党组织+公司+农户”的模式,引入“市级龙头企业”云蓝蓝莓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在澄江市龙街街道左所片区和朱家山片区种植约5000亩蓝莓示范基地,带动农户、企业268户种植蓝莓,群众人均增收7000余元。

马房夜市、篝火晚会、商铺招商……2020年以来,澄江市右所镇马房村热度持续上升。

据负责对接马房村乡村振兴项目运营的玉溪环美山水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兰敏介绍,通过去年持续的活动打造和夜市开放后,马房村日均接待游客超1000人。

马房村乡村振兴示范建设以打造集旅游文化、生态环境、党群服务为一体的综合产业为重点,以党建为引领,引导群众在参与抚仙湖保护治理的同时,通过产业转型,实现产村融合、产城融合、产业融合,走出一条具有澄江特色高质量发展的乡村振兴道路。

澄江市委书记孙金会表示,澄江将坚持以绿色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确立高端康养、会议会展和旅游、体育运动、现代物流产业等为重点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促进传统产业优化转型升级。“十四五”期间,澄江市将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硬约束,巩固提升一次性生态移民搬迁、一次性退耕还林、一次性环湖截污治污成果,坚持湖泊保护治理与城乡规划建设相结合、与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一体推进。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