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护一泓清水 ——抚仙湖保护治理工作综述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从高空俯瞰云南高原,一枚葫芦形状的深蓝宝石镶嵌在高原上,在阳光下波光潋滟;立夏之后,当全国各地被高温席卷之时,地处云南玉溪的抚仙湖,以其深邃和清凉接纳游人;在澄江县呈澄高速公路入口处,成百上千的车辆涌向澄江,抚仙湖边的沙滩上,能听到昆明话、四川话、湖南话……
去年8月,省委书记陈豪履行河(湖)长职责,率队检查抚仙湖保护治理及区域规划建设等工作时指出,抚仙湖是玉溪的“眼睛”、云南的名片。抚仙湖保护治理,最能体现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最美丽省份的成效,也关乎云南努力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水平。
历年来,玉溪市委、市政府把抚仙湖的保护治理作为较大的生态任务、政治任务来抓,确立“生态立市”战略,部署实施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全力抓好抚仙湖保护治理工作,共护一泓清水,让抚仙湖Ⅰ类水质世世代代留存下去。
管控空间 搞好大保护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既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总要求和根本遵循,也是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流域环境综合治理的战略性指导思想,为抓好抚仙湖保护治理开出了“药方”。
我市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切实扛起抚仙湖保护治理的政治责任和使命担当,按照“保护排名前列、治理为要、科学规划、绿色发展”的总体思路,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实行最严格的空间管控,严守抚仙湖保护治理的生态红线。
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会议,全面统筹抚仙湖保护治理和区域发展,坚持“保护优先、审慎开发”的原则,遵循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理念,实施大规划大项目带动大保护,积极稳妥、科学有序地推进试验区建设。
坚持规划引领,做好空间管控,加快推进“多规合一”。整合抚仙湖径流区15个专项规划,高标准启动《抚仙湖保护和开发利用总体规划》《澄江县抚仙湖流域控制性环境总体规划》,划定径流区生态保护红线区域336平方公里、保护岸线66.82公里,用规划框住空间利用格局。
坚持重大项目审查和全程监管,全面实施“停审停批停建”,开发项目从25个减少到18个,规划建设用地面积从10.2万亩减少到3.5万亩,实供建设用地1.32万亩,开发强度大幅降低。
坚持严格执行资源利用上线、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科学合理规划抚仙湖流域人口、产业、用地、城市建设等发展,严格控制抚仙湖取水总量,从源头上减少环境损害、降低环境成本、管控环境风险。
坚持依法治湖、铁腕执法,严守“生态功能不退化、资源环境不超载、排放总量不突破、环境准入不降低”四条红线,陆续退出一级保护区内的22家中央和省、市、县属企事业单位以及16户企事业及个体单位、集体所有建筑,并实施生态修复;累计退出农田8000亩,种植乔灌木50万株,修复广南营、马房村搬迁地块103.5亩;建成人工湿地32块2395亩,湖滨缓冲带7425亩,生态调蓄带8.5公里;完成一级保护区8274人生态移民搬迁,广龙旅游小镇662栋安置项目已完成主体工程610栋,“一城三镇八村”规划加快实施。
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在产业结构优化上狠下功夫,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和大健康产业,在全省叫响“健康生活目的地”品牌。
突出重点 防治污染源
在抚仙湖保护治理过程中,我市强化系统治理,坚决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整合项目、资金和资源,从环湖生态系统修复、主要污染源控制、产业结构调整与污染减排、入湖河流清水产流机制修复、流域综合监管体系建设项目五个方面开展水环境保护治理,以修山扩林、调田节水、控污治河、生境修复、保湖管理五项系统工程保护修复“山水林田湖草”,全力打造抚仙湖“生态圈”。
据统计,“十三五”期间,抚仙湖累计开展水环境保护和山水林田湖草试点项目建设54个,目前已完工5个,在建38个;启动15.17万亩“森林抚仙湖”建设,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坡耕地植被恢复、入湖河道绿化美化、库旁绿化、面山样板造林、招商引资造林绿化、未成林造林地幼林抚育“七大工程”,现已完成植被恢复3.08万亩;开展径流区西部和北部9个矿山修复治理;制定《抚仙湖径流区水源工程补水方案》,向抚仙湖补水950.65万立方米。
重点防治农耕污染。我市制定抚仙湖径流区耕地休耕轮作实施方案,科学精准推进径流区重度污染区休耕轮作,完成土地流转5.8万亩,种植优质烤烟1万亩、香根草4000亩、油菜3.1万亩,轮作区化肥、农药施用量同比分别减少3750吨和39.7吨。同时,调整优化一产,制定实施休耕轮作、种植标准、产业规划布局、田园综合体“四规合一”方案,采取“生态+种植标准+龙头企业+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加快以田园综合体为主的11个农业产业绿色示范点建设,着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
全面防治畜禽污染。抚仙湖流域全部划定为禁止养殖区,1090个养殖场全部关停,131万头畜禽退出。
全力整治镇村两污。全面完成澄江县污水处理厂管网完善工程和沿湖69个村落应急截污工程,铺设老城区雨污分流管网18.4公里;137个村落截污治污工程加快推进,修复村落污水设施设备102套,环湖截污治污能力进一步提升。
攻坚克难 狠抓责任落实
在4月30日召开的“三湖”试验区管委会暨湖泊保护治理工作会议上,市委书记罗应光指出,抓好管水的人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前提,一定要责任到人,扎实推进各项保护治理工作,切实做到守湖有责、守湖履责、守湖尽责。
在抚仙湖保护治理过程中,我市聚焦“湖泊病症”,精准“对症下药”,以“削减存量污染隐患,控制新增污染隐患”、保持抚仙湖Ⅰ类水质为目标,以“源头防范、过程处置、末端治理”为主线,举全市之力,实施关停拆退、环湖生态建设、镇村两污治理、面源污染防治、入湖河道综合整治、城镇规划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新时代“仙湖卫士”“八大行动”,开展抚仙湖综合保护治理三年行动计划和保卫抚仙湖雷霆行动。
党政领导亲自挂帅,严格落实河(湖)长制,“一河一策”“一湖一策”整治方案加快实施,对抚仙湖103条入湖河(沟)道进行排查整治,对沿湖69个村落实施应急截污工程,不断提升环湖截污治污能力。
全面整合执法工作力量,深入开展抚仙湖资源环境管理体制改革,将涉及水资源保护治理各项决策权纳入市河(湖)长制领导小组进行全面统筹。
全面加大执法监管力度,修订并严格执行《云南省抚仙湖保护条例》,制定出台配套措施,全面开展流域污染隐患排查和整治、渔政专项整治、污染治理设施监管、污染治理项目管护等工作,严查重处环境案件,对环境违法行为“零容忍”。
创新执法理念,全湖全面禁止游泳,全面推行环境卫生市场化运作,深入开展“四清”保洁活动,环境卫生监管能力全面提升,“禁泳”正逐步成为社会共识。
全面加强科研技术力量,利用“互联网+抚仙湖”定制“钉钉河长通”App,实现河(湖)长制责任人巡河、整治全覆盖、全监督。
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将河道保洁管护及抚仙湖保护治理的责任义务纳入村规民约,形成党员干部带头、部门联动、群众参与的抚仙湖保护长效机制,全民生态环保意识不断增强。
记者近日环抚仙湖北岸时看到,沿湖部分低矮的农房已经拆除,取而代之的是大片大片的生态湿地和绿化苗木,老环湖路已被改造成自行车道,骑行健身的人们沿路飞驰,湖水、绿树、鲜花、池塘等景色在眼前不断变换,“百里湖光小洞庭,天然图画胜西湖”的胜景再现眼前。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